品牌:速力
型号:SL30K-3
规格:K-3
起订:1套
供应:10套
发货:10天内
发送询价
速力牌齿轮感应加热器齿轮加热器、齿圈加热器、端盖加热器、联轴器加热器运用外,也可以做汽油机,柴油机连杆小头加热器,联轴器加热器、偏心壳体加热器等等内孔比较小厚度较厚的工件加热。不仅可以作为
SL30K型齿轮加热器的具体参数:
型号规格
|
额定容量
(KVA)
|
适用工件尺寸(mm)
|
结构
|
||
内径
|
最大外径
|
最大宽度
|
|||
SL30K-2
|
9.5
|
10-70
|
150
|
10-50
|
开
启
式
|
SL30K-3
|
12
|
20-70
|
220
|
100
|
|
SL30K-4
|
16
|
25-90
|
350
|
150
|
|
SL30K-5
|
22
|
40-110
|
480
|
180
|
3)齿轮加热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:
速力系列齿轮感应加热器
1、短路加热: 齿轮加热器的主机为一组特殊结构的变压器,可移动的轭铁用以直接穿套齿轮或其它被加热工件。工作时,接通齿轮加热器主机的电源,工件(相当于副边绕组)因磁场感应产生短路电流而被加热。
2、涡流加热: 被加热工件与主机的铁芯组成一闭合的磁回路,工作时,工件中通过主机的磁力线产生涡流而被快速加热。
4)齿轮加热器的安装调试:
1、齿轮加热器3度。
2、齿轮加热器安装完成后,在使用前必须按电气原理图复核,检查接线是否有误。
3、检查正确无误后,合上开关,接通电源,此时电压表应有指示。
4、被加热工件放置到主机铁蕊中间活动轭铁的下面,将齿轮加热器的轭铁轻轻向下移动,使之与工件吻合(若工件厚度尺寸不变,可调节主机后杠杆桥下面的定位螺钉,使轭铁与工件保持2mm的间距,以方便连续操作)。至此,调试结束,可投入使用。
5)齿轮加热器的操作程序:
1、购买齿轮感应加热器200左右】
2、随即取出工件,以便套装。
3、连续加热同一规格的工件,将功能选择开关拨到时控位置,设定加热时间,当工件被加热到所设时间即自动关断电源。
4、工作完成后,将电源开关拨到停止位置,切断电源。
六、齿轮加热器的注意事项:
外壳接地必须良好!
齿轮加热器没放置工件前,严禁按起动按钮。
本系列产品的控制电源为AC380V,插座与插头的接线应对应一致。
轴承加热温升勿超过120℃,以防退火;其它工件最高加热温升不大于300℃。第一回加热工件,应将测试加热到设定温度所需的时间。【齿轮加热温度一般在的控制箱及主机分别安装到合适的地方。主机左右方向应水平,前后垂直方向允许向后倾斜但不大于由干式自冷工频感应加热装置(以下简称主机)与控制设备两部分组成。
速力系列齿轮感应加热器
1、短路加热: 齿轮加热器的主机为一组特殊结构的变压器,可移动的轭铁用以直接穿套齿轮或其它被加热工件。工作时,接通齿轮加热器主机的电源,工件(相当于副边绕组)因磁场感应产生短路电流而被加热。
2、涡流加热: 被加热工件与主机的铁芯组成一闭合的磁回路,工作时,工件中通过主机的磁力线产生涡流而被快速加热。
4)齿轮加热器的安装调试:
1、齿轮加热器3度。
2、齿轮加热器安装完成后,在使用前必须按电气原理图复核,检查接线是否有误。
3、检查正确无误后,合上开关,接通电源,此时电压表应有指示。
4、被加热工件放置到主机铁蕊中间活动轭铁的下面,将齿轮加热器的轭铁轻轻向下移动,使之与工件吻合(若工件厚度尺寸不变,可调节主机后杠杆桥下面的定位螺钉,使轭铁与工件保持2mm的间距,以方便连续操作)。至此,调试结束,可投入使用。
5)齿轮加热器的操作程序:
1、购买齿轮感应加热器200左右】
2、随即取出工件,以便套装。
3、连续加热同一规格的工件,将功能选择开关拨到时控位置,设定加热时间,当工件被加热到所设时间即自动关断电源。
4、工作完成后,将电源开关拨到停止位置,切断电源。
六、齿轮加热器的注意事项:
外壳接地必须良好!
齿轮加热器没放置工件前,严禁按起动按钮。
本系列产品的控制电源为AC380V,插座与插头的接线应对应一致。
轴承加热温升勿超过120℃,以防退火;其它工件最高加热温升不大于300℃。第一回加热工件,应将测试加热到设定温度所需的时间。【齿轮加热温度一般在的控制箱及主机分别安装到合适的地方。主机左右方向应水平,前后垂直方向允许向后倾斜但不大于由干式自冷工频感应加热装置(以下简称主机)与控制设备两部分组成。
6)齿轮感应加热器的优 点:
① 节 约 与其他加热方法相比较,节电90%,节油100%,节约厂房占地面积,减少操作工员,大大降低了成本。
② 快 捷 二三十秒就可以将普通工件加热到100-300度,时间自控,操作方便,工作效率提高数倍以上。
③ 可 靠 加热均匀,清洁无污染,明显提高装配质量及改善工作环境,安全环保,无火警危险。
⑤ 退 磁 工频感应加热的关键在于退磁,本产品采用自动退磁法成功解决这一技术难题,符合残磁ZQ33-85标准。